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1942年陈独秀去世,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2022-05-01| 发布者: 财融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一、苦命女颠沛流离,爱上了落魄的陈独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他为革命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
剧本杀是干什么的 https://www.td010.com

一、苦命女颠沛流离,爱上了落魄的陈独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他为革命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后来他因为局势变化,犯了严重的错误,被迫离开组织,生活越来越落魄。

1942年,63岁的陈独秀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叮嘱34岁的妻子潘兰珍,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潘兰珍比陈独秀小了29岁,她不是陈独秀的原配妻子,却是陈独秀晚年最在意的人。

认识陈独秀之前,潘兰珍吃了很多苦,她出生于1908年,老家是江苏地区,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村百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特别艰难,很多人连吃饭都是问题。

潘兰珍一家就是如此,他们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经常需要找别人帮忙,从邻居手里借一点粮食。

住在他们家的邻居很善良,给了他们不少帮助,但是邻居不可能永远帮助他们,因为邻居家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总是借粮食给他们,邻居也撑不住。

潘兰珍的父母知道,邻居家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去邻居家借粮食。他们认为一直在老家很难生存,必须找别的出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潘兰珍4岁时,父母带着她逃到了上海。跟老家相比,上海明显繁荣了许多,父母在上海找了一些工作,勉强能够养家糊口,不至于饿死街头。

在父母的照顾下,潘兰珍逐渐长大,她知道父母外出工作不容易,主动去了一个纱厂工作。

当时,潘兰珍只有13岁,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进入工厂后,总是因为年纪小被人欺负,她很讨厌这种生活,但是不敢辞职。她很清楚父母很不容易,不想继续拖累他们,希望通过打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潘兰珍势单力薄,在工厂干活时,就像是一只掉进狼群的小绵羊,经常被一些不怀好意的男人欺负。她害怕遭到侵害,总是躲着那些坏人,结果还是遭到了坏人的毒手。

潘兰珍17岁那年,被一个流氓工头强暴,还有了身孕,她没钱去治疗,无奈地生下了一个孩子。

潘兰珍的收入水平不高,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困难了,很难再去照顾一个孩子,所以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

父母知道潘兰珍的悲惨遭遇后特别痛心,工厂其他人却视若无睹,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大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潘兰珍遭遇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实在是太普遍了,多到了令人麻木的地步。

大家对这样的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了,谁也没有功夫去同情一个外来的乡下丫头,都想抓紧时间多挣一点钱,以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潘兰珍的父母,想为女儿讨回一个公道,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忙,只能无奈放弃。潘兰珍害怕再次遭到迫害,只能换个地方打工。

1930年,潘兰珍居住的地方,来了一个邻居,他自称姓李,看起来温文尔雅,像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

已经22岁的潘兰珍,外出打工9年,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早就被苦难的现实,摧残的遍体鳞伤了。她原以为,自己会对所有男人畏如蛇蝎,李先生却给了她不一样的感觉。

李先生总是穿着一身长衫,看着特别和善,对邻居也很礼貌。刚开始时,大家因为不知道李先生的来历,对他有些戒备,相处了一段时间,大家被李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逐渐放松警惕,开始主动跟他接触。

潘兰珍就是其中之一,她每次看到李先生,都会觉得非常安心,会情不自禁地多看他几眼。

李先生也对潘兰珍很照顾,像长辈一样,教她读书写字,陪她背诵和默写唐诗。

认识李先生之前,潘兰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一直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很聪明,李先生教她的东西,总是一学就会,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李先生看潘兰珍如此聪明,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又教了她更多知识。不知不觉,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最后甚至直接住到了一起。

潘兰珍知道,李先生搬到这边是为了躲避一些人,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去,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打听李先生的身世和行踪,她只管上班赚钱,照顾李先生的衣食起居。

李先生隐姓埋名,确实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就是已经离开组织的陈独秀。尽管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地位和权力,国民政府还是不肯放过他,甚至还以3万元大洋的悬赏价格,公开对他进行通缉。

如果陈独秀暴露的话,肯定会被国民政府抓起来,他不想沦为敌人的阶下囚,又不想低三下四地求人,所以躲到了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一直独自生活,没想到萍水相逢的潘兰珍,居然闯进了他的生活,还住到了他的家里。

陈独秀年轻时,为了革命事业到处奔波,很少有机会回家,早就跟家人产生了隔阂。潘兰珍的陪伴,给了他久违的温暖。他不想伤害潘兰珍,一直不敢让她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二、陈独秀被捕入狱,没名分的潘兰珍对他不离不弃

潘兰珍跟陈独秀住到一起时无名无分,也不奢望他给自己名分,只是想陪着他身边,照顾他。

同居了大约2年,潘兰珍的肚子始终没有动静,她知道自己以前遭到过迫害,觉得自己可能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央求“李先生”让自己抱养一个孩子,有个家的样子。

陈独秀不忍心拒绝,答应了她的要求。两人住在一起相依为命时,国家的局势还是非常乱,到处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黎民百姓,很多人因为没有能力照顾亲生子女,把孩子送给了别人抚养,所以潘兰珍很容易就抱养了一个女婴。

陈独秀不想用假姓糊弄潘兰珍,让女婴跟她姓潘,取名“凤仙”。这个孩子的到来,让两人的“小家”,勉强有了一个“家”的样子。

后来,上海因为各方斗争,变得越来越混乱,潘兰珍害怕养女受伤,找机会把养女送回江苏老家。再次返回上海时,潘兰珍发现,家里已经没人了。

潘兰珍本以为,李先生去了别的地方,耐心地在家等了许久,后来她因为实在坐不住,开始四处打听李先生的下落,邻居们都说没有见过李先生。

潘兰珍越找越失望,她甚至一度以为,李先生已经抛弃了自己。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也很常见,潘兰珍身边就有不少被抛弃的女人。

其他人知道李先生失踪后,也觉得潘兰珍是被抛弃了,劝她尽快忘记这个负心汉。

潘兰珍的心里很复杂,她感觉自己像是遭到了抛弃,又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不停地自我安慰说,李先生可能是遇到了麻烦,没有办法及时回来,要相信他。

潘兰珍的猜测没有错,陈独秀确实遇到了麻烦,她送养女回老家时,陈独秀因为身份暴露,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抓捕,已经变成了监狱里的阶下囚,就算是想出来跟她见面,也没有办法离开牢笼。

陈独秀被抓时无权无势,但是他曾经的事迹,并没有被人遗忘,他依旧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名人。抓捕陈独秀的国军干部,为彰显自己的功劳,对外公布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还把他押送到了南京。

1932年10月,正在苦寻“李先生”的潘兰珍,意外地在报纸上看到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她一眼就认出了报纸上的照片:这不是我家的李先生吗,他怎么成了陈独秀?

潘兰珍很聪明,很快就想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她知道先生没有抛弃自己,赶紧回家收拾行李,去南京找他。

陈独秀之前隐姓埋名跟潘兰珍相恋,因为国民政府的抓捕,被迫进了监狱。他很清楚,国民政府肯定会把自己被捕的事情传出去,潘兰珍极有可能通过报纸看出他的真实身份。

陈独秀原以为,潘兰珍知道真相后,会对自己这样的“逃犯”和“骗子”恨之入骨,没想到她居然千里迢迢地来到南京,还进了监狱探望他。

再次跟潘兰珍见面时,陈独秀特别震惊。已经53岁的陈独秀,再也顾不得所谓的体面,老泪纵横地看着潘兰珍,眼中满是柔情。

交谈了几句,陈独秀得知,潘兰珍已经辞去了她在上海的工作,还把他之前留下的书稿和字画藏了起来。

潘兰珍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为了进监狱探望陈独秀这个“要犯”,她谦卑地哀求了很多人,才换来了探监的机会。

潘兰珍知道,陈独秀在监狱里生活条件不好,来探望时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份相对丰盛的饭菜。吃着潘兰珍带来的饭菜,陈独秀感慨万千。

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因为一顿饭如此震撼过,他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潘兰珍说,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一句颇为绝情的劝告: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能找到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

潘兰珍知道陈独秀这么说是不想连累自己,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不停地给他夹菜。

陈独秀特别希望潘兰珍狠心一些,彻底离开他,永远不跟他见面,潘兰珍却始终不肯离开。

她在监狱旁边,租了一个很便宜的小房子,靠打零工挣点辛苦钱维持生计,一有机会就去监狱照顾陈独秀。

从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算起,他被国民政府关在南京监狱5年,直到1938年初才得到机会离开监狱。在这5年间,潘兰珍始终默默地陪着他,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独秀的一个学生,当时是国民政府的大官,他听说潘兰珍的事情后,曾想给她提供一点帮助,还邀请她到自己家里住。

潘兰珍没有接受他的帮助,很坚定地拒绝说,你是大官,我去你家不方便,先生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这个大官被潘兰珍拒绝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她多了几分敬重,他把潘兰珍的答复,转述给陈独秀时,陈独秀也对她刮目相看,对她的爱意,又浓郁了几分。

陈独秀是个名人,他被捕入狱后,经常有人打探他的消息。潘兰珍守在监狱旁边照顾陈独秀的事情,因为这些人的关注,很快就传了出去。

外人知道潘兰珍无名无分时,传出了一些流言蜚语,有些难听的话,甚至不堪入耳。潘兰珍不想让陈独秀为自己操心,一直没有跟他说这些事情。

后来,陈独秀通过一个亲戚知道了潘兰珍被人冷嘲热讽的事,他特别心疼,专门托人向外界传话:潘女士是我的夫人,是我晚年爱情的归宿,是我陈独秀深深爱恋的女性,是我离不开的伴侣。

自此,潘兰珍算是真正有了名分,她听了陈独秀的话,激动地热泪盈眶,更加用心地照顾他。

陈独秀被关押期间行动不便,但是他没有放弃抗争,他在监狱中潜心写作,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写了出来。他著书立说需要用的东西,都是潘兰珍帮忙采购的。

三、陈独秀重获自由,因为坚持风骨晚年落魄凄苦

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他曾经的亲朋好友,一直在向国民政府抗议,试图把他救出来。他们的努力抗争,为狱中的陈独秀,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938年初,国民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把入狱多年的陈独秀放了出去。他的老朋友胡适,希望他能“识时务”一些,跟自己一样做个被掌权者喜欢的文人。

国民政府高层为了拉拢陈独秀,开出了10万元的价钱,试图让陈独秀改变立场,成为国民政府的爪牙。

陈独秀不愿意跟这些人为伍,只想陪着家人好好生活。他带着潘兰珍去了武汉,后来又辗转去了四川江津县。

陈独秀去江津县是因为他的老朋友邓仲纯就在那边,还在当地开办了一个医院。邓仲纯跟他的交情很好,多次邀请他过去一起发展。

陈独秀知道自己比较拮据,确实需要有人帮衬,所以带着潘兰珍去了江津县。

他带着潘兰珍抵达邓仲纯家时,邓仲纯因为需要急诊,带着东西出去了。邓仲纯的夫人,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拒绝接待陈独秀和潘兰珍。

陈独秀知道这是一个借口,他不想寄人篱下,带着潘兰珍去了附近的一个客栈,租了一个便宜的单间。

邓仲纯知道妻子的所作所为后特别生气,赶忙找到陈独秀赔礼道歉,邀请他来自己家住。

陈独秀不想让老朋友没面子,带着潘兰珍住进了邓家,但是他很快就搬了出来。

邓仲纯的妻子很讨厌他们,她不敢公开得罪陈独秀,总是拐弯抹角地刁难潘兰珍,还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嘲讽他们是寄生虫。

潘兰珍心里委屈,但是不敢让陈独秀知道,总是躲在房间里悄悄抹眼泪。陈独秀知道真相后特别心疼,直接带着潘兰珍搬到了别的地方。

陈独秀晚年居住的地方很偏僻,需要走6个小时,才能到距离最近的城镇。很多想要拜访陈独秀的人,因为路途太过遥远中途放弃,所以他的晚年生活很寂寞,只有潘兰珍和同样逃难而来的陈松年一家陪着他。

陈独秀人生最后几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穷”。有一次,他看到潘兰珍坐在屋里发呆,打开家里的米坛盖一看,里面一粒米都没有。

仔细询问后,陈独秀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潘兰珍早就瞒着他找人借过2次米了,这次是实在借不到粮食,只能坐在屋里暗自神伤。

陈独秀知道实情后,苦笑着对潘兰珍说,你这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是难为你了。

潘兰珍张了张口,缓缓走到陈独秀身边,怯生生地问道:先生,能不能从“那笔钱”中拿出一点,就算是借,以后再还回去好吗?

潘兰珍说的“那笔钱”,是陈独秀写书赚的稿费,一共有2万元。这本书是一个教育部门找陈独秀帮忙编写的,工作完成后,该部门领导非逼着陈独秀改书名,陈独秀不愿意答应,直接把教育部门给自己的稿费,送到了一个存款单位托管。

陈独秀下定决心,教育部门不用他原来的书名,这些钱他一分不动。陈独秀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可能很迂腐,但是在他看来,这却是他必须坚守的文人风骨。

潘兰珍知道陈独秀名下有一笔“巨款”,也知道他的脾气,之前一直没想动“那笔钱”,这次是实在揭不开锅了,所以才有了挪用“那笔钱”的想法。

陈独秀听了潘兰珍的话,不由得沉默了下来。最后,他还是硬着头皮拒绝说,不能,决不能用,哪怕冻死,饿死。

潘兰珍无奈地叹了口气,找机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首饰典当出去,换了一点钱,没有让家人一直饿肚子。

其实,陈独秀不是没有办法赚钱,他很擅长书法,一幅字至少能卖几百块钱,有时候甚至能卖上千块钱。

流落到江津地区后,不少国军官员派人来他这里求取墨宝,陈独秀知道这些国军官员总是贪污腐败,觉得他们很庸俗,宁可忍受穷苦,也不愿意给他们写一个字。

四、陈独秀撒手西去,潘兰珍含泪送别

潘兰珍明知道跟着陈独秀会吃苦受累,还是不离不弃地陪着他。

夏天山里蚊子多,潘兰珍会自己锯一些木面,混着山里采来的药,自制一些“蚊香”。

冬天时,他们住的房子四处漏风,陈独秀经常冻得手指僵硬,没有办法提笔写字,潘兰珍看着心疼,到处找人请教,用炭火和竹篾,为他做了一个简易的“火笼”。

陈独秀的继母双目失明,潘兰珍像亲生女儿一样,耐心地喂她吃饭,帮她梳头。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潘兰珍在操劳。

陈独秀对此非常感激,他的三子陈松年也对潘兰珍非常敬佩。陈松年只比潘兰珍小了2岁,但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她尊为母亲,让孩子们喊她奶奶。

1942年5月底,陈独秀重病垂危,他奄奄一息地对潘兰珍道歉说,兰珍,为夫对你不起,你跟我这些年,除了担惊受怕,还吃苦受累。

潘兰珍哭着回答说:兰珍孤苦伶仃,如同路边野草,先生不嫌弃我,今生得以伺候先生,兰珍知足了。

陈独秀不想让潘兰珍继续过苦日子,专门对三子陈松年交代说:我在南京狱中,友人赠送的五只古瓷碗,连同一部分稿费留给她。

又对潘兰珍提了两个要求。其一,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其二,有一事要切记,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悲痛欲绝,总是以泪洗面,直到陈独秀遗体出殡时,她才强迫自己打起精神。

陈独秀去世前穷苦落魄,几乎没有人来看他。出殡当天,两百多个有志青年,主动前来参加葬礼,国军特务很惶恐,专门跑来搞破坏,试图驱散那些前来送葬的人。

特务们的到来,让送葬队伍彻底乱了起来,潘兰珍没有心思理会那些吵闹的特务,心里只有已经去世的先生。她怀着沉重的心情,送他走完了最后一程。

潘兰珍一直记得陈独秀的临终嘱咐,从来没有打着“陈独秀遗孀”的旗号参加任何活动,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进了一个农场工作,像陈独秀一样,始终坚守原则,不管生活多么艰难,都是咬牙硬挺着,绝不向别人摇尾乞怜。

1949年,潘兰珍患病住院,被确诊为癌症,同年10月在上海去世,享年41岁。按照规定,陈独秀应该跟原配妻子合葬在一起,她这个“后来人”连合葬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说,潘兰珍这一生像黄连一样凄苦,总是颠沛流离,没有半点幸福可言。

也有人说,潘兰珍是一个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奇女子,她一直守在陈独秀身边,对他不离不弃,陈独秀晚年能遇到她,是天大的幸运。对此你怎么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财融网 X3.2  © 2015-2020 财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