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池盖板厂家 今天是重阳节。 也是老人为数不多被全社会惦记的日子。 前不久,62岁独居上海的刘雪华,因为一句: 「独居老人最怕的,就是自己在家摔倒了没人知道」。 道破了中国3000万独居老人的辛酸。 这位曾经哭戏最美的琼瑶女主。 在独居生活曝光后,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晚年最惨琼瑶女郎」。 她参加的是一档综艺,叫《屋檐之夏》,全国首档老少真人秀观察节目。 镜头里褪去华服,卸下“太后”威严,更不见琼瑶女郎式的我见犹怜。 刘雪华的晚年独居生活,和普通人一样。 孤寂、清冷、无聊。 这和上海,似乎格格不入。 在这座节奏快得似乎只有年轻人才能跟得上的城市。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荷尔蒙。 新鲜血液和黄浦江一样日夜奔涌,滚烫且热烈。 2020年的一项毕业调查显示:上海,是全国毕业生的首选。 然而,另外一面。 上海,也是国内较早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城市。 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占据了上海人口的1/3。 让独居老人和沪漂青年发生了一次奇妙的相遇,是节目的大胆。 他们搭起一座屋檐,老青共居,历经21天朝夕相处。 当62岁的刘雪华遇上“社恐症”00后UP主; 当89岁的朱爷爷碰到“进口孙子”90后意大利小伙; 当桃李满天下的名师遇见00后休学少女...... 中国老少,两代人的相处困境,被摆得明明白白。 一边是老人,在孤独中渴望被看见。 一边是年轻人,在焦虑中深感无助。 01 与世界脱轨的他们 「背影下,是落寞的黑洞」 丈夫离世后,刘雪华就独居了。 从53岁到62岁,独自面对生命的凄惶。 这些年她鲜有拍戏,每天的日常就是宅在家。 养了两只狗,一只叫DiDi,一只叫vivian,她和它们的关系,是妈妈与“女儿”,奶奶与“孙子”。 可她的一日三餐一旦离开保姆,几乎难以运转。 不会上网,不会点外卖,家里的油烟机、烤箱也都不会开。 哪怕现代化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她也只是自嘲道: 「我把电视和手机,都用成了傻瓜产品。这不是它们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她的“问题”,还有很多。 因为人生第一次成功遛狗,她把这种喜悦和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成就感,与经纪人、家人、朋友……一一汇报了一遍。 这一幕,像极了你正在公交地铁杀个七进七出时。 突然老妈一个电话,给你叨叨上大半天#今天菜场打折##她买到了最新鲜的排骨#.....这类鸡毛蒜皮的欢喜。 刘雪华,太寂寞了。 她希望有人听见她的生活,和我们在老家的父母、爷爷奶奶们如出一辙。 她们也时而赌气,时而斩钉截铁地说,再过个十年,就去老人院。 比起「宅家王者」刘雪华,89岁的朱爷爷,俨然有那个「社交牛逼症」。 上海人刻在骨子里的精致和体面,也都在朱爷爷的举手投足间,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头发梳得板正,干净格子衫整齐掖进裤子,皮带和皮鞋相互呼应,再配上一副金边眼镜,讲究得很。 「行走的上海“古董”,妥妥地上海老克勒」。 从理发店到吃饭馆子,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老头,活得潇洒又自在。 每天7点起床,收拾规整,提着行李箱去小桃园吃一笼肉包子。 朱爷爷是茶爱好者,也是咖啡的忠实粉丝。 一天中下午最重要的行程,就是去咖啡厅。 一杯咖啡,一块提拉米苏,享受一个人的咖啡时光。 每周,他还要去理一次头发。 那个他去了60多年的上海理发店,他安利道:「他们技术高,理得也好啊」 回家的路,是朱爷爷一个人走的。 陪伴他和支撑他的,只有那个约12寸的登机行李箱。 「这是我的拐杖,也是我的百宝箱」。 箱子里,有保温杯,有茶叶,还有零食小吃...... 朱爷爷晚上怕黑,节目组准备的晴雨灯,他开心地以为三个都是自己的。 「就怕晚上,不够亮」 他的手机里,孙女的几张照片翻过来翻过去。 「想她啊,但怕打扰她,不要去找她了」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个老头,有腔调,有品味,但又严肃得不好亲近。 实际上,当他笑着解释,因为咬牛肉崩了三颗门牙,再也不敢碰牛肉的时候,又可爱极了。 他会一本正经地说,「法拉利坐着不舒服」; 他会打开话匣子,说起初中第一次被女孩子约咖啡; 他也会哽咽地回忆起,曾经叱咤百乐门的辉煌,曾经的朋友一个又一个走了; 留下他一人。 孤单地向生命尽头,走去。 无尽落寞的黑洞,在他们的背影里...... 02 身处时代中心的我们 「有着相同的困境」 当我以为,节目组会玩一场,用年轻人来陪伴治愈老年人的游戏时。 一口气看到第四期,才发现叱咤了一辈子的老人,才是那个我们忽视的宝藏。 00后拉宏桑背着蛇皮袋,拎着行李箱敲开了刘雪华的家门。 95后阿雷带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一盒「普洱」走进了朱爷爷的别墅。 期待、惊喜、忐忑、尴尬,同时发生在一老一少身上。 怕小姑娘拘谨,刘雪华自我介绍,她叫刘丽安,职业是家庭主妇。 怕触老人逆鳞,不敢开口,拉宏桑将自我介绍打印出来,双手乖乖递上。 看到英俊的外国小伙子,爷爷内心一咯噔,不会英文怎么办。 本就开放自来熟的阿雷,在送完爷爷普洱茶,被直言,这是「假普洱」的尴尬,简直能溢出屏幕。 我们在归家时,面对家中老人殷切得关怀,会有些不知所措。 更何况,沪漂甚至独居的00后、90后们,要突然和差了半辈子的陌生老人,共住21天。 观察室里的年轻代表们,都表示,这太难了,不可能。 中国老少共处,一直都是社会共同的症结。 年轻人,早早过起了候鸟生活。 那个你每年回一次的家,每年见一次的老人,每次见你,总是热泪盈眶。 可如果要你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两代人的代沟、老人的规则,以及唠唠叨叨的他们,又会让你毫不犹豫摇头拒绝。 我们一直以为的孝,是顺他们的心意,给他们吃喝不愁,让他们独自享受老年生活。 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老人们,也都在这么努力做。 但在那些一个人的空房子里,他们拿起手机,想打不敢打时的小心翼翼,只能反反复复翻着你发给他的照片。 他们在公园里,一遍又一遍和老姐妹,骄傲地说着你的小小成就。 他们最怕手机坏了,错过任何你打来的电话。 他们总是把唠叨说上一百遍一千遍,别吃外卖,别熬夜,早睡早起,注意身体......也许你烦了,可他们从来不觉得烦。 他们想和你沟通,又发现,你的世界,他们一窍不通。 我们拒绝沟通,也是觉得他们一定不会懂。 中国人,其实是最懂孝的。 但我们,又其实,是最不会沟通的两代人。 于是,多年后,当你发现拨回老家的电话,没有了回音。 遗憾就此烙在了心底。 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抵如此。 03 两代人的温暖和治愈 发生在同一屋檐下 生活中,年轻人都在逃避。 节目里,强行把两代人放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楚门的世界”。 你我都是观察者,有人好奇,有人期待,有人在思考。 最后,抚平年轻人的不安和忐忑,打破沟通壁垒的,还是老人们。 看穿了拉宏桑吃完饭后的尴尬,刘雪华会轻声说道:“回房休息吧”,也一直反复叮嘱,“把这当家,怎么舒服怎么来”。 知道拉宏桑不开心,会认真地找她谈心,告诉她,不用迎合任何人,做你真实的自己。 尽管看出不懂茶的阿雷,买到的普洱品质一般。 可朱爷爷会暖心地说,“进口”孙子的这份心,很珍贵。 或许对于他,从来没有喝过低于1000块的普洱。 但他还是转身把“孙子”的茶小心收起来,倒进罐子里,「下次尝尝」。 在老人的豁达和通透里,年轻人渐渐打开了自我。 当拉宏桑主动邀请刘雪华一起看自己的视频,对于UP主来说,这简直就是公开处刑。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这么做了。 拉宏桑还主动说要做一顿饭,哪怕有点炸厨房的嫌疑。 阿雷收到爷爷珍藏的手表,被告知这是中国人的礼尚往来,开心到飞起。 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旦愿意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分享和沟通,你会发现他们是在彼此治愈,彼此温暖。 哪怕,几天前,大家还是陌生人。 最令我感动的是,Miya和朱爷爷的故事。 她是朱爷爷口中的“孙女(并非亲生)”,还未出场,就被爷爷夸得合不拢嘴。 「唱歌好、跳舞好,长得漂亮,非常优秀」,俨然亲爷爷的骄傲姿态。 Miya和爷爷的相遇,是在餐厅。 「我看到他坐在那里,一下就想了带我长大已去世的爷爷,鼓起勇气去和他打招呼,只想让爷爷的记忆,在我的生活里,还留一点回响」,Miya解释道。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次年轻人的主动,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我们常约在咖啡厅,一起聊天」,而这份陪伴,成为了照进爷爷生活的一束光。 心理学家张怡筠说,当我们因为生活,因为种种,不能陪在老人身边时。 那么,不要太冷漠,不要吝啬,请给你身边的老人,多一份温暖。 哪怕只是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指路,或是一次搀扶...... “我们做这些,其实也是希望,远在家乡的亲人,可以被同样的照顾和对待。” 走在街上,碰到熟人,朱爷爷会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进口孙子,和家里的孙女。 为了让朱爷爷开心,Miya和阿雷制定了很多计划。 “带爷爷去看他孙女吧...”“带爷爷再回一次百乐门吧...”。 最后他们去拍了一组照片。 他们想让爷爷去度假,想让他回到年轻时飒爽的自己。 给爷爷买了海岛度假风的花衬衫,虽然嘴上说着花里胡哨,可心里乐开了花。 然后换上西装,打上领结,到餐厅演绎一场“上海风云”。 那一天,上海的阳光那么好。 他们陪着这个89岁的老人,疯狂了一次。 04 别对老人漠视 他们才是时代的注脚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无奈的高喊,谁可以扶她一把。 她反复哀求、强调,自己不会骗人。 是年轻人不够善良吗?不是。 是老人,都那么坏吗?当然更不是。 如果,所有的老人,都要在脑门上写着,「我不讹人」四个大字,才能得到一次善意,那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根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老龄化的速度世界第一。 而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在我国,空巢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0%,其中达到疾病程度、需要治疗的占到10%至20%。 何止上海一座城啊。 哈尔滨60岁以上老年人在170万人,71%是空巢老人,空巢率全国最高。 第二名是西安,其次是太原、成都、合肥、长沙,空巢老人率都在50%左右。 在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是更为艰难和弱势的群体。 中国大约有3000万独居老人,和刘雪华一样,他们最害怕是在家摔倒,没有人会知道。 他们害怕孤独的死去,没有人知道。 好在,社会在努力了。 去年,一项独居老人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举措。 消解了很多老人被时代遗忘的焦虑感。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一批独居老人,率先安上智能水表。 此外,还有智能门磁、智能烟感......都将眼光聚焦到了独居老人。 我们可以用数字时代,逐渐铺开那份缺失的关爱。 但是。 放在每一个你我身上。 别让独守时间的他们,等不到一个电话,等不到你回一次家。 倾听与沟通,比任何昂贵的补品、营养品,都管用。 今天重阳节 记得给他们打个电话 愿所有老人安康! ·END· 【参考资料】 1.B站综艺《屋檐之夏》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自综艺《屋檐之夏》,那一座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