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平台 https://app.lzdxedu.com 西方很多国家的人们比较重视血统,姓氏代表着一个家族,也代表着一个阶级,这还形成了“血统论”。 而在中国,我们的名字一般都比较短,而且姓什么,似乎都不大重要,也不代表着什么阶级,没有什么姓氏特别高贵。这是因为地理、人文思想、历史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国家文化不一样,属于正常现象。 对于一些重视自己血统的欧洲人,可能就会觉得奇怪。其中有英国学者就很疑惑,不明白中国人,为何他们从来不提起自己的血统? 中国在以前也曾有过血统论 有些朋友听到“血统论”可能感到有点陌生,其实我们在清朝之前,就有过“血统论”。“血统论”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用于控制的手段之一。 这种理论,用血缘来区分亲属关系,凭借人种、国籍以及家族姓氏等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人都分高低贵贱。其实现在来说,就是种族歧视。 早期的中国是有血统之分的,如果要追溯起来,可以说到夏商西周时期。 最早王位的更替是通过禅让制度,夏朝的禹开始,部落的传承就只传子,由此开启了中华君主制中家天下的历程。后来一直到了清朝灭亡,君主制才废除,血统论也开始慢慢消失。 当时,皇室拥有最高的权力,人分为三六九等。统治者君主拥有统治国家所有权力,而且权力不受约束。 普通人被分为多个等级,要想跨等级,只能参加科举。有些人,甚至因为家族原因,后代不能够参加科举,只能务农和经商。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经商都是被看不起的。君主制采用世袭方式产生,皇帝的后代可以继承皇位,也拥有上一辈的权力。不过,在清朝灭亡后,也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开始一步一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其实严格来说,中国的血统论并没有很严格要求。因为要保持血统,需要和家族内成员结婚,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近亲结婚。 而在我国,很早就规定不能采取近亲结婚,认为这是违背人的伦理道德的。所以,即便是皇室成员或者皇上,也可能是多个民族的后代。 就例如唐朝的唐太宗,就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血。就例如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人大多数是平民,皇室中,依旧很多汉人。清朝12帝就有9个皇帝是汉人的血脉。所以“血统论”在中国并没有严格执行。 到现在,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华夏一家人,各民族平等,“血统论”这东西根本不在乎。 很多国家依旧实行血统论,激化社会矛盾 在西方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还实行着君主立宪制,保留有皇室血统。即便皇室已经没有太大的权力,贵族们同样没有过多权力,可是他们依旧拥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位。 在欧洲很多地方,以前一直认为"君权神授",将皇室和神挂钩,所以认为皇室的血统比一般人要高贵。加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宗教盛行,王权和宗教联系起来,更容易加强皇权,让权力牢牢把握在一个阶层的人群中。 后来,经历过殖民狂潮,由个别国家的血统理论慢慢蔓延到整个欧洲,因为当时统治者都是白人,而殖民统治的大多都是黑皮肤的亚非等地的民众,所以血统论慢慢发展成用肤色、血缘区分种族,由此突显出白人的尊贵。 即便后来,西方很多国家推翻了君王制,可是贵族阶级仍旧被保留下来。就像在英国,即便王室已经没有政治权利,依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王室以及昔日贵族阶层依旧有自身的优越感。 其实目前很多社会矛盾就是因为血统理论眼神的人种高低划分引起的。在欧美地区,黑人和亚洲人经常作为反派角色出现,经常出现种族歧视事件。矛盾慢慢积累,就容易引发混乱。 尽管后来为了缓和种族间的矛盾,一些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可是血统理论已经在欧洲实行很多年,依旧很难扭转一些人内心的看法。 即便是在亚洲地区,滴如日本和印度,也有类似的血统论。日本皇室,因为要维护自身血统纯正,实行过多年的近亲结婚,现在皇室人员凋零,也和这个脱不了关系。 而在印度,以前曾实行过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由此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 即便种姓制度在1947年已经废除,在现在的印度,其实还在社会上运行着。 小结 很多国家,经常宣扬着自由平等理念,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依旧维持着一套阶级划分理论。 “血统论”其实就代表着不平等。这一理论带有明显封建传统性质,将政治权利的不平等转化为了思想文化意识,让人从思想上认为不平等是理所当然的。 庆幸在中国,人们并没有什么高贵低贱血统的区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是一样的,汉族不会因为自己人数多,而自认高贵,56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不提自己的血统,不是觉得自己血统低级,而是觉得大家都一样,没有哪个血统特别优异,更不会因为所谓的血统带来虚无的优越感。即便有不平等事件的出现,现在社会也在努力削弱特权的影响。 所以,在欧洲经常提到的血统问题,在中国就很少听说。其实归根到底,这都是国家间历史文化不同而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不一致。我们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条件去生活。有能力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更好的生活。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