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中心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曾一鸣惊人, 却放弃了拿到诺贝尔奖的机会; 他曾闻名世界, 却甘愿回国隐姓埋名寂寞此生; 他是国人的“守护神”, 可他走时,举国无声! 今天,我们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他, 他,就是洪朝生。 1920年10月10日, 他出生于北京,原本富足的生活, 却因九一八事变被日寇铁蹄踏碎。 家国破碎的凄楚激起他无穷热血。 国家危亡之际,作为中学生代表, 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 为祖国自由而奋斗,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 如何奋斗报国? 自幼就对星空无比向往的他, 从这时起, 坚定了自己科学报国的伟大志向。 年仅16岁,发奋苦读的洪朝生, 以超乎同龄人的优异跨进清华大学。 这一步迈出, 前半生的意气奋发由此开始。 大学期间,洪朝生陶醉于物理学, 当时很多同学都不看外文文献, 唯有洪朝生, 将图书馆里的中外藏书都翻了个遍, 那些笔记, 密密麻麻地写了十几个本子。 但这不够,远远不够, 洪朝生的目光看向世界, 唯有学到更先进的技术, 才能救中国于水火! 1944年, 洪朝生奔向美国麻省理工攻读博士,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 他在没有导师指导下, 竟自己动手搭建出试验台, 学院里的美国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中国学生, 能做出这样的成果是十分罕见的。 一年后,洪朝生超过了其他人, 一举拿下第一名。 物理导师高兴地来“抢人”: “我们马上要迎来一个大英雄了。” 而洪朝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久后的他,一举轰动了国际! 1949年,洪朝生收到一批半导体样品, 他发现这批样品的数据不对, 其他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再次核验。 可洪朝生坚持自己独立进行测试, 经过数月奋战后, 洪朝生给出的数据结果, 完全弥补了之前的数据缺陷, 他还有新的发现, 提出半导体禁带中杂质导电的新概念, 这项创新性成果, 成为此后国际上研究电子输运机制的开端, 一下子激起国际物理界狂潮。 这项成果, 便是闻名世界的“洪朝生效应”! 那年,只有29岁的洪朝生, 代表中国, 站在了国际物理界的高山之上。 洪朝生在实验室。 美国、欧洲为了留下他, 开出的薪酬是天价, 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莫特, 热情邀请他到利物浦大学做研究, 这所大学是培育顶尖人才的摇篮, 培养了9位诺贝尔获奖者, 莫特说: “如果洪朝生能来这所大学做研究, 他或将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洪朝生拒绝了欧美的天价薪酬, 也拒绝了诺贝尔奖这样的光明前途, 他毫不犹豫就做出的决定是: 立即回国。 有位国际物理权威劝他: “中国刚刚成立, 没有技术也没有人才, 你回国之后根本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留在国外, 既能过得富足又能开展科研, 不是更好吗?” 洪朝生掷地有声: “七尺之躯,尽以许国!” 1949年洪朝生(右二)与范绪筠(左二)、陈志忠(左一)、王补宣(右一) 1951年,他取道香港, 终于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 刚一回来, 面临的就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国物理先驱钱三强找到了洪朝生, 提出开展低温基础研究。 而洪朝生当时刚刚涉足低温研究不久, 就被委以重任: 担任中科院任低温物理研究室主任, 并负责筹备低温研究实验室。 当时的中国,穷啊, 低温工程事业一片空白, 国际不肯提供一点技术支撑, 要想筹备成功,难于登天。 可是,低温物理, 又是“两弹一星”工程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块硬骨头,必须得啃下来! 洪朝生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命, 国家竭尽全力, 也只能给他10万元经费, 这点钱, 要完成浩大低温工程,简直杯水车薪。 为了买到最便宜的材料, 洪朝生跑遍了西欧, 为了能争取到最便宜的价格, 他和对方好话说尽。 艰难无比的筹备工作, 硬是他走出了一条坦途: 此后几年里, 他建造了氢和氦的液化系统; 开拓了低温制冷与实验技术; 成立中国第一个低温物理实验室, 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 他给中国培育出了未来五十年里, 低温事业的中坚力量: 如超导专家赵忠贤、张裕恒、 杨乾声、崔长庚、 张其瑞、李焕杏等, 低温物理专家张殿琳、 陈兆甲、舒泉声、毛玉柱等...... 1956年底,洪朝生(左)与苏联友人合影 1956年,他突然接到一个机密任务, 组织上要他加入原子弹工程的研制, 负责氢、氦液化系统等, 高能液体燃料的实验, 这一项, 是原子弹研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我国建造国防武器、航天航空,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欧美液化机对华禁售, 根本不可能买到, 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洪朝生下定决心: “这个我们自己来干。” 研发液化机, 每一个零件每一张图纸, 都是无中生有, 研制、安装、调试, 这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三年艰难研发, 洪朝生带着几个博士生, 在荒芜大漠里没日没夜的工作, 终于,他们生产出了液体空气, 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液化器, 获得了液氢。 这一次成功, 走出了中国科技界举足轻重的一步, 有此成果,促成了: 1960年我国发射第一枚导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火箭低温推进剂成功...... 甚至在国防军工领域, 洪朝生也倾力奉献, 航天飞行器和人造卫星造价昂贵, 为了保证它们, 在轨道运行中正常工作, 需要在冷-暗环境中进行综合性能测试。 1965~1977年, 又是洪朝生, 与相关航天部门协作, 研制和建成了, 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 两弹一星,国防军工, 处处都有洪朝生的身影, 他以数十年热血, 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行, 他是全中国人的“守护神”, 是最不为人知的大功臣, 为民族崛起耗尽一生, 可那场劫难,他在所难免...... 十年里, 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高帽, 被推着上街游行,敲一声锣, 喊一声“我是牛鬼蛇神”。 他的研究也停滞了,可他不肯放弃, 利用一切时间科研。 他的半导体相关报告被发表后, 让本来看不起中国半导体研究的苏联人, 对中国肃然起敬。 他的学生张殿琳院士问: “您如果当年不回国, 而是选择在国外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诺贝尔奖会不会颁给您?” 洪先生沉思一会儿,摇了摇头说: “没有如果, 我从未动摇和后悔回国的决定!” 一切结束后, 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岁的他肩负起超导技术重大攻关, 在他努力下,从1983年开始, 国产液化系统液氦产量提高28.5%, 生产成本大为下降。 后来, 在“我国低温物理三十年”报告年会上, 洪朝生, 被确认为中国超导事业创始人。 1983年洪朝生(左二)在物理所 如此一个为国为民的国之重宝, 如此一个国际闻名的科学大家, 他的生活, 却低调清贫到令人落泪。 曾经因为他的杰出科研, 国内多次要推荐他申报各类奖项, 他一一谢绝, 他获得的: 国际低温工程最高奖(门德尔森奖), 美国低温工程最高奖(柯林斯奖), 都是国外同行, 在没征求他个人意见的情况下授予的。 洪先生所获得的柯林斯奖和门德尔森奖奖牌 洪先生对中国制冷学会的工作非常关心。 只要没有特别原因, 他都参加学会的会议, 为学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结束后也不留下吃工作餐, 不领取交通补贴。 他87岁高龄时, 还负责《中国制冷史》统稿。 他非常认真, 花了大量时间查找资料, 学生后来整理洪先生遗物时, 看到这样一段文字:“2008年春, 这是我最后一次骑自行车, 整理中国制冷史史稿时, 我骑车去了北航徐扬禾家, 工作完毕后, 他执意开车送我回家以保夜行安全, 我的背怎么突然驼下去? 可能是在编稿中太吃力。” 赵忠贤看望洪朝生院士 洪朝生出公差每回都是省吃俭用, 他每次出国回来, 都把剩余的外汇交到院里, 科研剩下经费一律主动上交国家, 复印资料要求大家正反面用; 他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又破又旧。 学生去拜访他, 他给学生让座说:“桌子有条腿坏了, 不能靠,小心点。” 这一生太忙了,也太累了, 洪朝生再也坚持不住, 81岁那年因骨折住过医院, 之后,他的身体大不如前...... 2018年8月19日,中国巨星陨落! 98岁的洪朝生, 永远离开了他守护的祖国。 然而,天地苍茫,大地寂静, 巨星陨落无人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洪朝生,他用尽一生诠释了, 爱国、科学之真谛, 有此国士,千古奇才, 功名垂万代,风德昭后人! 洪老先生一生高义, 奈何巨星陨落无人知。 今天,2021年8月19日, 是您走了三周年的日子, 我们很遗憾, 直到今天才找到您的故事, 直到今天,才以这种方式认识您! 致敬!缅怀!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华人星光原创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