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tv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sosotv.org 作者|脆皮先生 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这两天,有条消息上了热搜,却又转瞬被淹没。 它就是:浦其斌医生因病逝世。 离开时,他年仅47岁。 他曾奋战在抗击新冠的最前线。 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也没有多少媒体报道他离世的消息。 但请你耐心读完这篇文章。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浦其斌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所有人泪目。 他的事迹,不应该被忘记。 浦其斌,生于1974年,逝世于2021年11月20日。 11月23日,浦其斌的追悼会在杭州举行。 浦其斌是浙大附一医院呼吸治疗科的创始人。 而浙大一院,正是国内最早独立设置呼吸治疗建制的医院。 浦其斌是浙江,乃至全国呼吸治疗的领军人物。 业内人士公认,浦其斌是中国最优秀的呼吸治疗师,是呼吸治疗领域最闪亮的星。 但除了这些,浦其斌还有另一重身份:抗疫先锋。 杭州,中国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常居榜首的城市,常住人口1200万。 2020年年初,武汉出现疫情。 1月23日,武汉封城。 浙江迅速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全国首个启动的省份。 随后,浙大一院成为浙江省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集中救治医院。 1月28日,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浦其斌率先提出要进入隔离病房。 现在看起来,这个决定风波不惊,但在两年前,却需要莫大的勇敢。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社会谈疫色变。 要知道,在当时,就算是医疗工作者,对新冠肺炎也是“一知半解”,很可能被感染。 但浦其斌义无反顾。 从浙大一院之江院区ICU收治第一例新冠危重型患者开始,浦其斌就参加每日多学科会诊。 几天后,浦其斌和同事一起入驻之江院区ICU。 浦其斌和队员们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为救治患者竭尽全力。 左为浦其斌 就算是凌晨两点,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呼吸衰竭,需要他马上到场。 十几分钟后,浦其斌也会出现在病床旁。 不仅随时在场,而且浦其斌坚持,用创伤最小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浦其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39岁的新冠危重型患者。 其他医院很可能采取气管插管,这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后遗症。 但浦其斌综合考虑后,最后放弃了这一方案,采取了温和的治疗方式。 很快,患者情况好转,转入普通病房,不久就出院了。 在疫情治疗中,浦其斌还提出了影响全国的浙大一院方案。 浦其斌团队根据以往工作经验结合新冠患者的特点,提出呼吸支持策略的浙大一院方案。 随后,这一方案被国内同行纷纷借鉴。 从2月开始,浦其斌在之江院区住了两个多月,没有回家。 那时,正是抗击疫情最艰苦的阶段,浦其斌在朋友圈里写道: 我们为此自豪,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随后,全国各地疫情逐渐向好。 湖北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欢送全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疗队。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一个叫浦其斌的行业顶级医生,和他的同事。 用两个多月的昼夜,和病人零距离。 一次次击退疫情的来袭。 让杭州乃至浙江,成为当时全国疫情风险最低的地方之一。 浦其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总需要有人去靠近病人、帮助病人、救治病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因为他一直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SARS、禽流感、新冠,每一次疫情来袭,他都迎头而上。 2003年,非典爆发。 当时,浦其斌工作才9年。 但他没有跟家里人商量,怀揣一腔热血写下请战书。 他是第一批进入杭州隔离病房的医生。 2003年SARS时的照片,右三为浦其斌 2009年,“甲流”出现。 浦其斌临危受命,赶赴外地参与浙江省第一例危重患者的救治,并成功。 2013年、2014年,他一直坚持带领呼吸治疗科全体人员积极参与救治H7N9危重症患者。 直至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浦其斌在离世之前,一直没有离开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有疫情处,必有浦其斌的身影; 有患者需要时,总有浦其斌的满腔孤勇,一往直前。 很多人不知道,浦其斌虽然在行业内声名赫赫,但他的工作却分外危险。 他要做的工作是呼吸管理。 其中又包括呼吸机管理、人工气道管理、氧疗的实施与评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与患者面对面才能完成操作。 随时可能产生的飞沫,过程中可能携带的凶险的致病病毒。 危机四伏。 但浦其斌从未犹豫退缩。 从1994年参加工作,他已经这样坚持了27年。 浦其斌医生离世的消息传出后,网友的留言,看哭了无数人。 一位患者的家属写到: 之前,自己儿子的检查报告单,只有给浦其斌看了才放心。 另一位患者写到: 自己在等红绿灯时,突然遇到了浦其斌,他还不忘记鼓励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浦其斌的学生,还记得去年他给自己授课的场景。 科室里的年轻同事,现在还能想起。 10年前,自己刚入职时,是浦其斌一路带着他从面试到体检到入科。 当年一起抗击禽流感的战友,还记得并肩作战的日子。 那时,浦其斌始终和蔼可亲,始终不嫌麻烦。 浙大一院里,浦其斌的办公桌还在。 简朴的桌子上,是两台电脑,还有一个笔记本。 本子破旧,没有封皮,密密麻麻记录了患者的诊疗情况,还有呼吸治疗的满满干货。 最开始的一页,写于2012年。 遇到危急情况的时候,同事们总是习惯性的呼叫“老浦”。 因为浦其斌好像从来不会下班,他永远能够第一时间赶来。 但这一次,再叫一声“老浦”,已经无人回应。 浦其斌,这次真的走了。 网络上有个问题:何谓大医? 有个答案我很喜欢: 无论水平高低,不歧视或中伤同行; 无论财富多寡,不看轻或优待患者; 无论名声是否广大,他始终以报国报民为己任。 常常去治愈,时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先有大医之心,然后再有大医之体。 曾经,我们不再相信,医生骨子里的南丁格尔一直都在。 曾经,我们一度以为,市场化中,不少医生已经迷失了自我,对生命早就失去敬畏。 但疫情发生至今,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一场误解。 穿上白衣他们救死扶伤,披上防护服他们也有情有义。 在这个世界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仍然是最让我们心安的人。 2020年初,滚滚春运潮中,84岁的钟南山逆流而上,直至武汉,为全国人拉响第一声警报。 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无数个日夜。 支援外地的女护士,突然得知母亲在家中去世的消息。 尽管领导批她请假回家奔丧,但她知道,这个时候,这里离不开人。 母亲出殡了,她跪在地上朝着家的方向深深跪拜。 直至此次的浦其斌医生。 他们本不应该这么辛苦; 他们本不应该经受这突如其来的离别; 他们也本应该有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的生活。 但在2020年这场暴风雨中,他们都选择了共同面对。 他们医术精湛、把患者放在心头;他们不避辛苦,更无惧风险重重。 这样的人,太多太多。 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在离世,或被报道之前,和浦其斌一样,不为行业之外的人知晓。 可是,因为他们,中国被保护得很好。 所以,我愿意写下这篇文章。 我们无能为力,唯有铭记,并深谢。 浦医生,一路走好,谢谢你保护了我们。 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好。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