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渡江英雄两次犯错,引彭德怀大怒:枪毙!毛主席为何出面为他求情

2021-11-22| 发布者: 财融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1955年,一人被授予上校军衔,然而此人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为表抗议竟然将军衔章绑在了狗尾巴上。如此大不......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ysxm/0-0-0-0-1.html

1955年,一人被授予上校军衔,然而此人对这一结果十分不满,为表抗议竟然将军衔章绑在了狗尾巴上。如此大不敬的举动,最后此人却没有遭到重大处分,不仅如此,这人之前也曾经多次犯下大错,气得彭德怀大怒,直说要枪毙他,毛主席却两次出面为他求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此人名为杨上堃,比较熟悉军事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他是我军赫赫有名的一员猛将。1914年,杨上堃出生于江西省一个贫苦家庭中,父母靠给地主种地为生,家中共有8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虽然穷苦,但是父母尽量还是想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改变人生,杨上堃9岁那年,父母砸锅卖铁地把他送进了小学。可惜,天有不测风云,3年后,父亲突然病逝,家里顿时失去了顶梁柱和生活来源,杨上堃只好辍学去给地主放牛,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去地主家里当长工,3个姐姐则被迫给地主少爷当童养媳。

那个年代,地主根本不把农民当平等的人看,更何况杨家孤儿寡母,更是受尽了欺凌。悲惨的童年遭遇,使杨上堃小小年纪就牢记对地主阶级的深刻仇恨,这也是他后来参加革命队伍的直接原因。

1929年,毛主席和朱德带着红军来到杨上堃的家乡,打跑了地主,解放了劳苦大众,也就是从这时起,杨上堃对红军十分崇拜,做梦都想加入,只是因为年龄太小,只能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送信、站岗、放哨等。

1930年,杨上堃成为少年先锋队的队长,他表现十分积极,上山下乡地宣传革命思想,动员青少年们参军、参战。1931年,杨上堃正式加入红军,这年他才17岁。

别看杨上堃年纪小,他却很能吃苦,也许是童年曲折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杨上堃打起仗来有股不怕死的“拼命三郎”精神。1932年,杨上堃随东路军来到福建,在攻打漳州的战役中,他表现出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

战役结束后,杨上堃又经历了几场战争,同时在瑞金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军事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34年的乌江之战可以说是杨上堃的成名之战。1934年12月,长征中的红军来到了乌江,当时我军处境十分危急,后面有10多万国军穷追不舍,北边有贵州军阀王家烈虎视眈眈,乌江上游还有云南军阀在伺机偷袭,下游则是河南军阀的部队。摆在我军面前唯一的路就是强渡乌江,否则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1月2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三连的连长毛振华带着5名战士,乘坐竹筏尝试渡江,然而他们启程后没多久就和部队失去了联系,生死不明。无奈之下,部队只好派人第二次尝试渡江。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二连连长杨上堃。

乌江水流湍急,再加上之前战友的失败,谁都知道这次任务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上阵之前,20岁的杨上堃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把自己的随身物品打包好,写好遗书留给老乡,拜托他自己一旦牺牲后将东西送给家乡的亲人。

杨上堃带着16名战士,乘坐竹筏渡江。杨上堃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保持着临危不乱的冷静,成功渡江。随后,他们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冲破两道防线,占据了敌人的前沿阵地。我军乘胜追击,整个二连全部渡江成功。攻占敌人几个山头后,我军大部队也顺利渡过了乌江,逆转了战局。

渡江一役,杨上堃立了大功。在庆功会上,师政委刘亚楼代表组织授予了杨上堃等10余名表现出色的战士“勇士”称号,并且送给每人一套列宁服,上面绣着“军委奖励”4个字。这份荣誉对于杨上堃来说既是奖励,也是鼓励,此后他在战场上更加卖力了,立下了无数大小战功。然而,此时杨上堃其实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立了这么多战功,时间长了以后,杨上堃就有点飘飘然,思想上膨胀起来,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上堃继续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不怕苦、不怕受伤也不怕死,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因此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的职位也随之一路高升,1939年时他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

然而没过多久,随着队伍壮大,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对队伍进行了调整,主力部队编成了两个支队。原来的一团团长陈正湘升为第一支队司令员,团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一般来说,参谋长或者营长是最有可能接任的,所以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杨上堃必定会是下一任团长,就连他自己也是志在必得,毕竟不管是从资历还是从战功来看,杨上堃都足以胜任。然而当结果宣布时,杨上堃却“名落孙山”了,只是被任命为晋察冀一分区一支队参谋长。

实际上,杨上堃的新职务是旅级,应当算是升职了,但是杨上堃却认为这是“明升暗降”,虽然看起来升了官却没多少实权,因此他感到十分不满,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

杨上堃越想越觉得心里不平衡,气愤之下说了一些激进的发言,声称要自己拉一支队伍去抗日。

杨上堃脾气急躁,一时口不择言,但在当时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脱离队伍就等于脱离革命,但是杨上堃没想那么多,他听信一分区侦察科长袁彪的拉拢,和其他20人一起跟着袁彪出走,想要打出点名堂后再归队。然而,杨上堃哪里知道,袁彪可不是想单打独斗抗日,而是想要投靠日本人。出走几天后杨上堃才发现真相,他知道自己捅了大篓子了,连忙跑回军分区认错领罪。

军队干部带头脱离队伍,还差点当了“汉奸”,这一行为的影响十分恶劣,哪怕杨上堃是无心的,他也及时认错了,也不能抹掉他的错误。消息传到彭德怀耳朵里,彭老总震怒不已,说:“不把这些人枪毙,以后有人学他们,部队还怎么带?”

彭德怀这句话就等于给杨上堃判了死刑,当然他也确实是犯了大错,枪毙也不算是冤枉了他。然而,此时一个人出面为他求了情,才保住了杨上堃的命,这个人就是毛主席。

早在长征时期,毛主席就听说过杨上堃带人强渡乌江的事情,毛主席认为杨上堃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虽然犯了错,但罪不至死。毛主席说:“杨上堃的功劳,你们也清楚,不是他,红军早在乌江就全军覆没了。事件也调查清楚了,这是内部矛盾......能不能给他留条活路?”

杨上堃和袁彪不一样,袁彪是想投靠日本人,杨上堃则是想自己抗日,性质没有那么恶劣,再加上主席为他求情,最终组织上考虑到杨上堃的贡献和他良好的认错态度,给予从宽处理,撤掉职务、开除党籍,好歹留住了性命。

经过此事后,杨上堃的脾气收敛了不少。抗日战争结束后,杨上堃被重新启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尤其是在剿匪行动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很有可能成为将军,然而他的冲动再次害了他。

1955年,杨上堃被授予上校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唯独没有独立自由勋章。对于这一结果,杨上堃的内心接受不了,他认为自己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不比别人差,很多当年和他平级的干部,现在都比他地位要高。

杨上堃十分不服气,盛怒之下口不择言,说要把军衔章绑到狗尾巴上。此言一出,在军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毕竟杨上堃哪怕功劳再大,也不能说这么大不敬的话,这不仅是对军衔章的侮辱,更是对其他人的否定。因为此事的影响,杨上堃被降级,多亏一位老领导出面,他的级别才恢复了。

这件事的风波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在“文革”中,杨上堃因为过去的几次不当行为被批斗,职务被一撸到底,关键时刻,又是毛主席保下了他。1969年,毛主席来江西视察工作,当提到杨上堃时,主席说:“他的问题历史上不是已经搞清了么?”正是因为主席这句话,杨上堃才没有受到更大的冲击。

我想,毛主席之所以两次为杨上堃说话,他的赫赫功劳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毛主席深知杨上堃为人,知道有时他的口不择言并不是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罢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财融网 X3.2  © 2015-2020 财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