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陪聊 在东北限电的一轮轮讨论下,今天我们好好聊聊东北。 在这之前,先把时间回到9月16日,这天东北同样上了热搜。 #东北大姨有多能怼# 这是一档相亲节目,普信男大爷开口就劝退。 主持人cue到选女嘉宾聊天环节,大爷非要先看照片,看完接连说了三个“不行”。 台下的阿姨瞬间炸锅。 “听他那语气,界一僧他永远找不到另一半。” “你是20岁小伙呐,人好看的找你?个儿不到1米7,一月3000块钱够噶哈?” “没看上你噶哈来了,逛超市?” “我去接点水行不,看他要吐了。” 感染力极强的东北话,怼死人不偿命的相亲大姨,再次把东北这个神奇之地送上热门。 这不是第一次了,无论是让人捧腹大笑的赵本山小品,还是年度神曲《野狼disco》,都让人觉得东北这地儿不同凡响。 可以把这些东西,看作是东北文艺复兴潮流下的层层余波。 毕竟最让人上头的,还是东北影视剧。 影像里的万里冰封兴安岭,异国情调哈尔滨,茫茫荒原的村落,都让人震撼得起鸡皮疙瘩。 让人很想问问,东北到底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人。 怎么一个接着一个导演,都要到东北去? 01 四年前,段奕宏打算做些幕后工作。 他跟团队找到一个3000字左右的故事,这就是带着生猛气质的《双探》原型。 他们来到延边,看到了东北小城的山脉河流,拍到了长白山上冰雪覆盖的原始森林。 段奕宏走在长白山的雪地中,耳边随时传来呼啸的北风,一瘸一拐地艰难前行查凶。 眨一下眼睛,皮肤可能冻裂,爬一个缓坡,腿脚麻木僵硬。 在《双探》冒着森森冷气的东北中,段奕宏硬生生冻出了幻觉。 《无证之罪》也是如此,在哈尔滨的繁华之下,上演着雪人连环杀人案,受害者冻成了冰雕。 冰雪之下潮流暗涌,警方、凶手、混混几方混合在一起,在寒冷之余给东北添加一层诡秘气息。 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总是颓废失意的,甚至带着若有若无的绝望。 严良因为案件处理问题,降职为地方小片警。朱慧如从小被混混纠缠,不慎卷入各种离奇案件。 李丰田更阴暗狠辣,因为帮高利贷老大收账时钱没收齐,杀人放火毁尸灭迹,怕泄露身份,他还把自己指纹用硫酸溶了。 凶猛、暴力、冷酷、人情、黑帮…… 再加上破败萧条的城市,跟灰扑扑的色调,一起组成工业颓靡下的东北。 就在你以为东北美学,仅仅是冷酷生硬时,东北又露出五光十色的部分。 《乡村爱情》系列播到了第十三季,从2006年上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 象牙山风景秀丽,村民积极进取,哪怕是一家人吃着小葱拌豆腐,也能看出和和美美的气氛。 在这个小山村里,生活着的老中青三代,以鸡毛蒜皮、爱恨情仇,上演出东北版《唐顿庄园》。 亚洲舞王尼古拉斯·赵四的魔鬼步伐,成了年轻人的鬼畜素材,华语天王刘德华,还特地翻唱过主题曲《咱们屯里的人》。 尽管有人觉得这个东北土的掉渣,好在电视剧以搞笑的方式,具现化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人情社会。 对东北,很多人还记得两句话,一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句“翠花上酸菜”,都出自英达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 同样是东北乱炖,家长里短,沈阳的主角们自带天生的幽默。 儿子牛小伟作为下岗职工,平时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是典型的逗比loser,行走的段子手, 自嘲起找对象,比旁人还狠: “我看中的那可多了,一时半会儿可算不清楚。” “不过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她们都看不上我。” 东北人的幽默自带解构色彩,是什么都不在乎,也装作什么都不在乎,苦中作乐,幽默自恃。 从悬疑剧到喜剧,东北人的情感大喜大悲,大收大放。 也说明 这个地界有血性,有灵性。 敢爱敢恨也厚重浓烈,穷凶恶极也至真至 善。 这是独属于东北的特质,就像蒸汽朋克诞生,基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业艺术文化的发展,东北也是如此。 02 如果说影视里的东北美学气质为表,那么这片荒原背后经历的故事,就是东北的里。 上世纪90年代,辽宁鞍山市。 一位在钢厂工作的父亲,下岗后成立一支乐队,游走在婚丧嫁娶之间。 也许是因为事业失败,也许是因为妻子出走,他想圆上女儿的音乐梦,更想圆上自己 的 残破 人生。 他找到亲朋四处借钱,夜入学校偷钢琴,在所有努力失败后,最终用工厂废料造了一架钢琴。 在电影《钢的琴》里,即使背景是残败的工厂废墟,跟萧条的城市面容,主角也愿意相信双手可以创造一切。 这是典型的下岗工人形象。 有下岗就有岗位,这些词汇搅动了太多东北人,它们背后蕴藏着东北工业的兴盛与消亡。 东北工业曾高速发展70年,建国前就有报纸写“东北就像一盏明灯照出一条光明大道”,全国各省市的参观团,都来考察 学习 东北的工业建设。 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东北迎来下岗大潮。 对东北职工来说,这不是丢了份工作而已,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变了。 人们失去了统一配套的食堂幼儿园,以及背靠大企业带来的安全感,只能转身做做麻辣烫、饺子馆、烤鸡架等个体小生意。 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讲的是另一个 东北 故事。 四位特工回国执行“乌特拉”秘密行动,惨遭叛徒出卖,置身敌人圈套。 取景地就在哈尔滨。 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日方军队、伪满政府、共产党人、外国间谍等各方势力交织在一起。 这个十年的历史,仅仅是东北的某个年代,从闯关东到多方势力逐鹿,东北经历过数不清的往事。 历史凝固在东北的每个角落,东北的城市风貌变得极大,不管在哈尔滨、沈阳、大连,都能看到日俄、前苏联、欧洲等样式的建筑。 战事不断,颠沛流离,冰雪与鲜血,纯白与猩红,变成东北的底色。 萧红在哈尔滨的东兴顺小旅馆,写下故乡的倭瓜花、天边的火烧云。 后来,香港女导演许鞍华也来到哈尔滨,拍下了萧红的《黄金时代》。 东北,向来是文艺创作的黄金地域。 不难发现,这些影视故事多半发生在冬天,即使主题不在冬天,也少不了冬夜雪景。 让东北美学更厚重复杂的,正是长冬背后的寒冷。 遥望东北地区西北部,蒙古高原毫无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长驱直下,再加上东北的冬天,早晨7点才有太阳,下午4点就日落。 寒冷,融进了人们的血液里。 因为冷,人们有闲暇时间反省自身,探索生活之外的喜好,在广场舞、打麻将、棋牌室的消磨中,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料想不到的神奇经历。 寒冷之下,生活细枝末节的窘迫越发明显,暴力的点滴更不可阻挡,欲望的火焰也更加热烈。 03 钢铁工厂、冬日雪景、日俄建筑、重工业城市,这些明显的东北元素,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一部分。 神奇的是,沾染这些元素的影视,总是更有观众缘跟好口碑。 于是,就连中东铁路沿线的横道河子镇,也挤满了名导演员。 这座典型的东北小镇因铁路而生,离老远就能听到火车轰鸣,《悬崖之上》的火车镜头,就出自这里。 东北是这个国度最特殊的部分,从中可以窥见她的过去与未来,东北叙事自然成了导演、演员、作家避不开的地方。 迟子建写完《伪满洲国》,承认“我的写作是沾了地气的光”。 她写出了那个年代小人物的生老病死、人间爱欲: “战争是一场意外事故,芸芸众生只能默默承受。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老百姓还是得按部就班地生活,其中蕴含着历史的伤痛和人生的悲剧。” 再到现在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跟郑执的《生吞》,东北的祖辈跟父辈总是备受关注, 就连美国纪实作家迈克尔·麦尔来东北一趟,也写出了《东北游记》。 东北不介意被影视文学拿来展示疑问,任你给出或者不给出答案。 如果《双探》《无证之罪》,是工业时代惨烈的后遗症。 那么《乡村爱情》《东北一家人》,是当代东北人的另一种反抗。 创作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同一个东北—— 东北总在刺痛什么,也必定留下什么。 东北要走向何方? 要看它影响了多少人。 严寒的冬天即将来临,近日东北拉闸限电让人们日常取暖、生活照明都受到很大影响,连蜡烛订单都激增十倍。 从普通网友到各行各业难免发问东北,也让这里再次成为话题中心。 让影视文艺作品主动选择东北的,同样也是拉闸限电现象的原因。 从工业历史环境的角度来讲,东北已经完成最重要的使命,接下来,不管是在产业升级还是其他领域,她都要展开全新的旅程。 在固有环境、人情社会的影响下,东北的阵痛必不可少,甚至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猛烈。 但是势必前行,非此不可,否则只能延续《无证之罪》《白日焰火》式的城市状态。 这是一段需要摸索的路程,尽管无数人断定,在这片遗落之地上年轻人出走,活力尽失,垂垂老矣。 可那么多年过去,东北被伤痛轮番撵过,从人迹罕至的山水平原,到崛起一座座城市,不断有人为东北流连忘返,始终有人在努力。 人们还在继续,尝试不会白费。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